新冠疫情對旅游業的影響與應對方略之一疫情中后期
調研表明,廣大游客對旅游行業的疫情應對和疫后走勢持積極樂觀態度,更完善的疫情應對方案和更有效的疫后刺激政策備受期待。針對“疫情結束后對旅游的態度和看法”,71.5%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后穩定一段時間再外出旅游,20.7%表示疫情過去后盡快外出旅游。廣大游客對政府決策的理解與認同,尤其是對旅游產業的認可,為春節期間旅游消費的平穩回落和有效筑底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也為疫中托底和疫后振興積聚了現實動能。
疫情中后期:積聚信心,托底行業,有序復工
科學評估疫情影響,避免出現全行業的蔓延性恐慌。這次重大疫情對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高度市場化的旅游業是減收最大的行業之一。有組織的旅游活動停止后,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開始關心旅游經濟到底受多大的影響,最好能夠有確切的統計數據。政府要及時組織專業機構開展專題研究和專業測算,但是不可以把停止有組織的旅游活動和關閉旅游景區,簡單等同于旅游經濟活動的全面停滯。一方面,對于不夠嚴謹并可能誤導行業的數據和觀點,比如“春節期間旅游業直接損失5000億元”“旅游業每天損失200億”“旅游業全年損失3萬億”“某某行業全面清零”等,要從旅游統計和影響研究的專業角度及時予以澄清。另一方面,及時開展專業統計、測算和評估工作,并發布數據和主要結論,既不能視而不見疫情對旅游經濟造成的影響,也不能夸大損失甚至以帶節奏的標題引起市場恐慌。以春節七天假期為例,有組織的團隊和探親訪友之外的旅游活動大幅度減少直至全面停止,但是節前到達目的地的團隊旅游者、自助旅游者和探親訪友的游客,及其餐飲、住宿、購物、通訊等基本消費還是存在的。從統計數據上看,除夕至年初六,旅游市場盡管同比減了四成有余,但是還有近2.5億人次游客、2800億元收入的市場存量。
基于對政策面、需求側和供給側的綜合研判,中國旅游研究院并不認為2020年旅游經濟過于悲觀,基準預期繼續偏于相對樂觀。課題組假定了3月底至4月中旬、5月底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中旬打贏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三個時間節點,世界衛生組織分別于3個月后解除PHEIC,通過仿真測算和專業評估,形成了全年旅游經濟運行的樂觀、基準和悲觀三個判斷。其中,基準研判結果表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國內旅游人次分別負增長56%和15.5%,全年同比減少9.32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分別負增長69%和20.6%,全年減收1.18萬億元;一季度和全年的入境旅游人次負增長51.7%和34.7%,國際旅游收入負增長59.8%和40.6%,全年分別較上年減少5032萬人次和534億美元;一季度和全年的出境旅游人次分別負增長42.6%和17.6%,全年較上年減少2763萬人次。當然,我們希望會出現樂觀的情境,疫情對旅游市場的影響主要局限在一季度,上述指標及相關數據自然會得到相應的調升。
市場和產業兩個基本面沒有因為疫情而改變,積聚旅游業戰勝疫性的信心。支撐旅游經濟運行的市場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內旅游消費存在筑底反彈。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面向城鄉居民的專項調研表明:多數受訪者判斷疫情“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但總體可控”,小部分受訪者擔心“尚未完全控制、形勢比較緊張”。針對“疫情結束后對旅游的態度和看法”,71.5%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后穩定一段時間會外出旅游,20.7%表示疫情過去后會盡快外出旅游,7.8%外出游意愿不強或者無所謂。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疫情終將過去,取消的旅行計劃,會在更美時成行。江西、湖南、廣東、河南、廣西、福建、安徽、內蒙古、北京、山西、河北等省市的受訪者疫情結束后出游意愿更為迫切,多數受訪者的出行主要受時間因素制約。
引導旅游經濟發展的產業基本面沒有消失,自我修復和研發創新的動能正在集聚。中國旅游研究院面向旅游供給側的專項調研表明:受訪企業家和經理人員對全年旅游業的總體預期從半個月前的悲觀為主,開始轉向相對悲觀和相對樂觀。受訪者中的54%認為風險可控能渡過難關,24%認為風險因企業能力而異,21%則認為風險加大、倒閉企業增多。半數受訪者判斷疫情將拉低全年旅游經濟總量10個百分點,但是旅游業仍將繼續領跑宏觀經濟。業界對國內市場信心更足,26%認為疫情結束后會迅速恢復,66%認為會延遲1-3個月恢復。70%表示疫情結束后即全力開展市場促銷,全面恢復生產經營。事實上,隨著發改、財政、金融、商務、文化和旅游等宏觀政策和地方政府具體政策效應的顯現,旅游企業開始從初期的極度悲觀和看不到未來的恐懼中緩過勁來,信心得以重新積聚,并開展形式多樣的自救和互助行動。從近期業界輿情上看,越來越多的旅游集團、中小型企業和創業公司不再一味焦慮,把希望都寄托于政府出手救助,而是本著“企業自救、行業互助、政府托底”的理念,承擔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
旅游已成為衡量現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成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剛性需求和常態化和生活方式。2000年以來,國內旅游持續高速增長,正在促進大眾旅游的縱深發展,并深刻影響和支撐著國民旅游經濟的持續發展。入出境旅游市場的基本面也不會因為這次疫情而改變,旅游供給存量也都還在,隊伍的精氣神也不會散。人民有需要,市場有供給,政策有支撐,暫時的困難終會過去,旅游不僅會戰勝這次疫情,還會迎來更好的發展局面。
出臺救企托底政策,引導行業互助自救。疫中的產業政策目標是著眼供給側,托住行業力量不散的底線,不能讓旅游企業大面積倒閉,員工不能大規模失業,行業不能有現象級的負面輿情,尤其要防止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生態體系的關聯機構之間產生不應有的隔膜和撕裂。中央政府和發改、工信、商務、財政、金融等部門已經陸續出臺,并還將繼續出臺一系列穩就業、穩市場、穩預期的政策。國務院常務會推出的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讓市場主體有了滿滿的獲得感。各級地方政府也從稅收減免、獎勵補貼、債務展期、擴大投資、復工復產等方面,加強了對受影響較大行業的支持力度。旅游行政主管部門如何在法律法規和行業慣例的框架下,協調包括境外航空公司在內的主要供應商和地接資源,引導企業承擔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將會成為完善旅游領域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課題。
旅行社、OTA、酒店、民宿、景區、主題公園,要講作為旅游企業的特殊性,更要講作為企業的共性,用足中央和地方扶持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普惠性政策。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暫返旅行社80%質量保證金的政策已經落實,正在通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就如何保證旅游企業的現金流等主要訴求,加強與民航、工信、發改、財政、金融、商務等部門的協調,認真研究并將適時發布具有行業特點的產業政策和行政舉措。
旅游企業為保障游客的合法權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基本結束大規模退訂的處理之后,整個行業的互助自救成為焦點。在協會、商會的倡議和旅游集團的推動下,上下游企業和合作伙伴也在展開行業互助行動。錦江國際籌措了35億元資金,支持旗下7500家酒店渡難關。其中,不超過4.5%利率的流動性支持貸款和物資采購貸款、減免加盟費和管理費,都是很實在的措施。中國旅游集團開通“線上巴士商城”和免稅商品在線預訂等新業務,三亞免稅城2020年1月27日到2月13日在線累計實現銷售同比增長92%。嶺南集團在保障游客無損退改外,正通過嶺南酒店和廣之旅易起行平臺,推出外帶安心居家美味服務,讓老百姓能夠不出家門享受名廚定制美味。攜程啟動了1億元重大災害保障金,與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分擔無損退訂的損失。同程等在線平臺積極拓展電商零售業務,東方、春秋、吉祥、華夏、重慶、四川等航空公司抓住各地有序復工復產的交通需求,主動推出靈活價格的包機服務。
有序引導、科學指導旅游企業復工復業。在中央沒有宣布防控疫情取得壓倒性勝利之前,全國范圍內全面放開有組織的旅游活動和全面開放旅游景區的條件尚不具備,時機尚不成熟。對于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活動長期停擺的代價是無法承受的。中央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也在統籌推進各類企業復工復產,重點是防控疫情相關的物資保障、民生保障,以及穩增長、促就業的重點領域中的企業,旅游領域同樣存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產業發展的問題。旅游企業不僅包括旅行社和旅游景區,還包括酒店、民宿等旅游住宿業態,免退稅等旅游購物業態,等等,如果沒有酒店、餐飲、休閑服務,復工企業和一線人員的生活誰來保障?沒有生產性服務的跟上,工業企業的流通、商務、會議等活動如何進行?旅游主管部門要在旅游經濟系統觀和旅游產業生態觀的指導下,有序指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旅游企業的復工復業。
由于對產業性質和政策精神的理解不到位,疫情中后期的服務業復工復產率相對較低,尤其是防疫物資的生產性服務和防疫一線人員的住宿、餐飲、休閑等生活性服務業復工復產率低。在服務業復工率低的情況下,國民經濟運行既存在產業鏈上下游生產環節配套難的問題,也存在生產與服務、復工與生活配套難的問題。在部分地區已經復工復產的中小型旅游住宿、餐飲、生活休閑和商務旅行服務企業,缺乏來自權威部門行之有效的專業指導,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防控不足和防控過度的兩難境地。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的財政政策要著力解決中小型企業的流動性不足。在現在政策基礎上,對酒店、景區、旅行社、OTA的無損退訂要給予財政補貼,或者以獎代補。金融政策要著力解決中小型旅游企業的債務展期和流動性貸款。產業政策要對生產和生活型服務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通訊等現代科技營造消費場景和提升服務效能的企業要給予補貼、獎勵和指導,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革和轉型升級。對旅游一線從業人員,特別是自主靈活就業的執證執業導游,要及時發放穩崗補貼。